第二部份: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一般路徑及原因分析 II

秋冬西進型
w_steer.gif (56112 bytes)


這種路徑的熱帶氣旋在風季後期出現為多;整段路徑以西或西南偏西為主自西北太平洋橫過菲律賓及南中國海最後登陸於越南或海防一帶。引導氣流方面,主要是當較強的大陸性反氣旋大舉南下時,其相伴隨的低層東北季候風作主導;不過,由於中高層通常也伴隨強西風槽東移,因此其高空西風往往會使熱帶氣旋的高層中心向東北移動,形成高低層中心分離的現象,這種情況又以達颱風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較為明顯。若熱帶氣旋在颱風級以下,則因其厚度較薄,整個系統可純受低層東北風所帶領,能維持強度直至登陸。

在深秋時份,大陸性反氣旋和西風槽強度相若,因此轉向或西進的路徑往往只差一線,關鍵區的決定性作用於是顯得更為重要;熱帶氣旋採取何種進路,往往就取決於當它進入關鍵區時,大陸性反氣旋或西風槽那一方面的系統影響較為顯著;還有熱帶氣旋當時的強度,究竟較受那高度的引導氣流影響最多等。

秋冬西進型的典型例子有,87年的蓮娜Nina、96年的貝芙Beth等等。

 

季風爆發型


這裡指的是夏季西南季風爆發時的典型路徑。表現為,副熱帶高氣壓勢力較弱及位置偏東、跨赤道西南季風強大而深厚的配置。熱帶氣旋在季風槽生成後,即受低中層的西南季風(也有副熱帶高壓脊西南側的本半球信風)所引導,向偏北移動平均移速10至15公里。當進到達副熱帶高壓脊東北側後,即受副熱帶西風急流影響,轉向東北加速移動,進入西風帶及轉化為溫帶氣旋

這一類路徑和秋冬轉向型有點相似,但轉向沒有這麼急速,而且在受到副熱帶西風急流的引導前,進速會較慢及飄忽,因此也常被稱為迷走型颱風。

季風爆發點通常分為南海及菲律賓以東兩區;在南海中生成的熱帶氣旋,會北進靠近廣東沿岸,對本港構成一定的威脅,例子有99年的利奧Leo10w等;不過若在初夏,則往往會配合微弱寒流的補充,高空西風所引導下,熱帶氣旋會在南海中北部已轉向東北加速,越過巴斯海峽而趨向日本。例子有99年的慧卓茹Rachel、2000年的龍王Longwong等。

在菲律賓以東(東經120~140度間)生成的熱帶氣旋,則往往可達更大的強度(通常為颱風級或以上);起初緩慢北移,當到達北緯20度左右時開始加速轉向;例子有2000年達維Damrey鴻雁Kirogi等。

另外,在東經140度以東的熱帶氣旋,他們也有類似的路徑;不過由於西南季風並不會到達該區,因此那些熱帶氣旋起初都是在副熱帶高壓脊南側西移,當到達季風活躍區時則開始循此類路徑推進,而整條路徑則呈拋物線形。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