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浣熊
Typhoon Neoguri

  1. 向西移動

    4月14日,熱帶低氣壓 02w 在菲律賓棉蘭老島近海形成。在其後的24小時,系統受到副熱帶高壓脊南側之東風氣流引導,向西北偏西移動,並緩慢發展。



  2. 顯著增強及轉向

    4月16日,南海上空的大尺度東西向輻散加強,促進浣熊的發展,它在24小時內由熱帶低氣壓增強為颱風。另外,中緯度高空西風槽當日加深及移出東海,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明顯東退到菲律賓以東之西太平洋海域。南海上空的引導氣流逐漸轉為南風,引導浣熊向西北轉西北偏北方向移動。

    一號戒備信號經於4月17日的下午4時15分發出。


  3. 靠近及影響香港

    4月17日,浣熊的強度達至顛峰,估計近中心最高風力時速150公里。當時西風槽為浣熊帶來良好的高空輻散,但同時乾空氣有從浣熊西半圓入侵的情況,亦可能因此引發了浣熊出現眼牆置換過程,在此後約12小時間,浣熊的強度大致維持不變。然後,浣熊開始受到南海北部強垂直風切變的影響,轉趨減弱。

    - 4月17日可見光衛星雲圖
    - 4月18日浣熊風場分析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地方是,原先出海的高空槽在日本上空發展成冷渦,強度增加並開始減速,而與之相關的西風槽脊亦相應加深。槽後地面反氣旋加強,當日移出東海,引發一股東風潮(或東北季候風)南下華南沿岸。

    4月18日清晨,本港偏東風增強,反映香港各區風力的香港風力指數上升至 23 km/h 左右的清勁水平。
    三號強風信號於4月18日的下午8時40分發出。

    4月18日下午,反映香港各區風力的香港風力指數,平均徘徊於接近 25 km/h 的強勁水平。離岸及高地包括沙洲、坪洲、長洲、橫欄島及大老山都已經錄得強風的風力。

    - 4月18日香港風力指數

  4. 浣熊帶來的暴雨

    4月19日,
    浣熊受到西風帶及副熱帶高壓脊所帶來之西南氣流共同引導,以時速 12 公里,轉向東北偏北移動,橫過海南島東岸及其近海,後來在廣東省西部陽江附近登陸。

    中午過後,本港風力進一步增強。反映香港各區風力的香港風力指數一度上升至 35 km/h 的強勁水平。市區地方包括赤立角和啟德均錄得強風風力,而離岸及高地則已受到烈風吹襲。


    - 4月19日香港風力指數

    浣熊為本港帶來遠比預期厲害的暴雨,由下午至晚上的僅僅五六個小時,浣熊為本港廣泛地區帶來超過超過 100 mm的降雨紀錄,其中部份地區更超過 200 mm,期間香港天文台一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山泥傾瀉警告及北區水浸特別報告。

    分析天氣型勢,浣熊與西風槽合併成倒向槽相信是帶來暴雨的主因,在更大尺度的天氣型勢上,日本上空的冷渦移動緩慢,東亞呈現輕微阻塞型勢。東海上空是西風脊,加強了菲律賓下空的副熱帶高壓脊。而副熱帶高壓脊和西風倒槽間構成了低空急流,形成浣熊東部雨帶顯著加強的動力機制。

    - 4月18日晚上8時 500hPa 高空天氣圖
    - 4月19日香港降雨分佈
    - 4月19日晚上7時多普勒雷達影像


  5. 威脅解除

    隨著浣熊登陸及減弱,所有熱帶氣旋警告在4月20日上午1時30分取消

    - 4月20日香港風力指數

日期: 2008年4月14日至4月20日
中心最高風力: 150 km/h
壽命: 約7日
最接近本港距離: 150 km
平均移動速度: 8 - 22 公里
最低中心氣壓: 約 955 hPa
香港錄得最低氣壓: 約 -- hPa
香港風力指數 平均 25 km/h 最高 37.7 km/h
降雨量: 超過 150 mm
特別記錄: 最早的黑色暴雨警告

製作: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