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強度研究

--概論--

•基本定義

熱帶氣旋是一種生成於熱帶或副熱帶(即大約南北緯30度間)地區的強烈低壓系統,其不伴隨鋒面,中心氣壓最低可在975hPa以下(颱風)。其屬於中尺度天氣系統,系統覆蓋範圍一般為數百公里,生命期一至兩星期左右。衛星雲圖上表現為一股俱有組織的對流雲團系統,狀似旋渦。

熱帶氣旋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的稱為颱風,東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稱為颶風,印度洋的稱為旋風,澳洲北部海域的稱為畏來風。不過以上所提及的都只是一般的俗稱,而在氣象學上,熱帶氣旋將會因應其中心最高風力來分類,其詳細分法稱參閱附錄一

•強度及破壞性

所謂熱帶氣旋的強度,是指其中心附近(通常半直徑100公里內)之平均最高風速;例如,一個熱帶氣旋中心最高平均風力每小時達120公里者屬颱風強度(詳細分法稱參閱附錄一)。而所謂平均風速,世界氣象組織(WMO)以十分鐘平均風力作計算,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及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則以一分鐘平均風力作計算。

熱帶氣旋之所以是眾多惡劣天氣現象中最俱破壞性的,是因為它覆蓋範圍和生命週期都遠較其他惡劣天氣現象為大,因此它影響某一區域的時間亦很長。另一方面,熱帶氣旋本身為一個集中能量的中尺度天氣系統,它亦可有機會伴隨颮線和龍捲等嚴重的惡劣天氣現象。而一個成熟的熱帶氣旋,其最大殺傷力的武器則為大風、暴雨和風暴潮三方面。

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資料顯示,過去50年約有1590個熱帶氣旋在西北太平洋形成,當中有半數可達颱風強度。而每年則大約有五至六個熱帶氣旋(約佔年平均數六份一)威脅本港,而使香港天文台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統計,全球50個國家約5億人受到熱帶氣旋不同程度的影響,就1947至1980年而言,全世界就有約50萬人因熱帶氣旋來襲而死亡,每年經濟損失數以百億計。而最近一次對本港構成最嚴重影響的熱帶氣旋則是1999年的颱風約克,它導致本港有兩人死亡,約500人受傷,經濟損失約十億元。

•存在的意義

熱帶氣旋是把熱帶海洋中的熱量輸送到溫帶地區的一個重要媒介。地球上介於南北緯35度以內的低緯地區,接收太陽短波輻射進來的熱量比由地表長波輻射支出的熱量多,因此導致大量的熱積存於海水中。緯度高於35度的高緯地區,地表接收太陽的熱少於長波射出所支的熱,有熱量流失情形。因此,有必要將低緯多出的熱量向北輸送到高緯地區,以維持全球熱量的收支平衡,而這項熱量輸送的工作由洋流(佔絕大部分)及氣流交換完成。氣流輸送方式除冬季極地大陸北來冷空氣向南輸送,及偏南風將較暖空氣向北輸送外,熱帶氣旋所扮演的角色亦相當重要。

熱帶氣旋的維持及增強乃由吸收洋面上大量的熱量和水氣去達成。當熱帶氣旋形成後,一般由其上空的引導氣流牽引或受地偏轉效應影響,而有向極地移動的慣性,當熱帶氣旋移到較高緯的地區時便會減弱並轉化成溫帶氣旋,從而完成了將熱帶低緯海洋多出的熱量輸送到中高緯地區的任務。

 

下一部份 - 水平結構研究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 All rights reserved